关于第三方支付,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2019/03/30

万字长文为您介绍第三方支付:起源、发展与趋势

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已经深度融入到生活中,如果生活在一二线城市,从吃饭、购物、看电影、菜市场买菜到搭公交地铁,你能想到的消费场景,基本都可以用移动支付解决。在这些便捷的背后都有第三方支付在支撑,虽然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第三方支付,但真的了解第三方支付吗?

准备用一篇长文为大家深度解读第三方支付,因为文章比长,大家可以先根据目录来了解。

目录

[TOC]

1、第三方支付概述
2、第三方支付起源
PayPal
支付宝
3、牌照发放
4、支付牌照
5、第三方支付参与者
6、第三方支付的盈利模式
第三方支付参与者的盈利模式
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盈利模式
7、第三方支付发展概况
国外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概况
国内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概况
8、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趋势
兼并重组浪潮
支付创新加速从产品端向应用端演进
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是未来行业创新和爆发性增长的重要领域
跨境支付将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新的蓝海
少数企业占据行业绝对优势
9、第三方支付行业监管
1、备付金管理
2、统一清算
3、创新业务
监管意图对第三方支付可能产生的影响
10、第三方支付并购
结语
参考

1、第三方支付概述

说起第三方支付,好像大家都知道,天天不是用支付宝和微信吗?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确实是行业内非常具有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但现在他们已经不完全是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都可以称为金融集团。其实第三方支付,远远不止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还有更多产品类型和支付场景。

维基百科:第三方支付(英语:Third-Party Payment)指的是由第三方业者居中于买卖家之间进行收付款作业的交易方式。此名词首先出现于中国,在中国从事第三方支付业务必须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业务许可证)。

之所以称“第三方”,是因为这些平台并不涉及资金的所有权,而只是起到中转作用。它原本是用来解决不同银行卡的网上银行对接以及异常交易带来的信用缺失问题,通过提供线上和线下支付渠道,完成从消费者到商户以及金融机构间的货币支付、资金清算、查询统计等系列过程。

在中国第三方支付是受到中国中国人民银行所监管。中国人民银行所颁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中对第三方支付运营机构的定义为:办理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网络支付业务的非银行机构。第三方支付被称为网络支付业务,是指收款人或付款人通过计算机、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依托公共网络信息系统远程发起支付指令,且付款人电子设备不与收款人特定专属设备交互,由支付机构为收付款人提供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的活动。

根据央行2010年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给出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定义,从广义上讲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

为什么需要第三方支付

1.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一系列的应用接口程序,将多种银行卡支付方式整合到一个界面上,负责交易结算中与银行的对接,使网上购物更加快捷、便利。第三方支付整合了后端各大银行的不同支付接口,对外提供统一的接入平台,方便商户接入。

2.银行商业系统安全等级的要求,支付体验相对较差,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支付操作更加简单而易于接受。第三方支付激烈的竞争中,为了争夺更多的用户,在商户接入,用户体验,产品易用性等方面做了大量优化,方便用户、商户支付体验。

3.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依附于大型的门户网站,且以与其合作的银行的信用作为信用依托,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较好地突破网上交易中的信用问题,有利于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4.从成本来说,第三方支付平台降低了企业直连银行的成本,从而满足企业发展在线业务的收付要求。第三方支付平台更加简化了支付上的转账,从而对降低转账所需时间。第三方支付平台避免与服务企业上的竞争,只作为中间的服务层。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多样性,为被服务的市场订制个性化的结算服务。

2、第三方支付起源

第三方支付最早源于美国的独立销售组织制度 (Independent Salesorganization, ISO),指收单机构和交易处理商委托 ISO 做中小商户的发展、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一种机制。 1996 年,全球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美国诞生,随后逐渐涌现出 Amazon Payments、 Yahoo!PayDirect、 PayPal 等一批第三方支付公司,其中以 PayPal 最为突出,其发展历程基本代表了北美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缩影。

PayPal

世界第一家支付公司是 PayPal,现在也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第三方支付公司。PayPal 支持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活跃用户接近2亿,通用货币涵盖加元,欧元,英镑,美元,日元,澳元等24种。

1998年在美国的斯坦福,一位叫马克斯·列夫琴(Max Rafael Levchi)的程序员被一场名为“市场全球化和政治自由之间的联系”的演讲而大为所动,演讲结束后马克斯主动找到演讲者彼得·蒂尔(Peter Thiel)交流互动。他与马克斯研讨了当前支付领域的种种痛点,尝试用一种新的技术(数字钱包)来代替现金,实现个人对个人的支付。

一家名叫康菲尼迪(Confinity)的支付公司就这样在两位年轻人此次简短交流和几次午餐的思想碰撞后诞生。产品的初衷是提供一个方便客户和商家进行网上金钱交易的工具。

2000年,埃隆·马斯克为解决在网上快捷转账业务上的竞争,将 X.com 公司与彼得·蒂尔和麦克斯·拉夫琴创办的 Confinity 公司合并,这家新公司于次年2月更名为贝宝(PayPal)。

2002年10月,全球最大拍卖网站 eBay 以15亿美元收购 PayPal,PayPal 便成为了 eBay 的主要付款途径之一。2005年,PayPal 的中国大陆网站开通,名称是“贝宝”,但是 PayPal 和贝宝实际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账户,因为贝宝使用人民币作为唯一的支付货币。

有趣的是, PayPal 自2002年以15亿美元出售给 eBay 之后,大部分重要员工纷纷离职创业,PayPal 也因此一举成为硅谷史上创造创业者群体最多的一家公司,这些人被誉为 PayPal 黑帮。

“Paypal 黑帮”这个组织并不是特指某几个联合创始人,而是指早期带领 Paypal 跑马圈地、离开 Paypal 后依旧驰骋科技领域的一群科技达人。这群从 Paypal 走出来的科技达人在各自领域所开拓的疆土。

早在1999年成立的北京首信和上海环迅两个企业是中国最早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由于电子商务在中国的缓慢发展,其影响力一直不大。直到2004年12月阿里巴巴公司支付宝的推出,在淘宝购物平台的强大影响下,其业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规模也呈飞速增长趋势,仅用4年时间便以超过2亿使用用户的绝对优势胜过美国的 PayPal,成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支付宝

支付宝是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宝最初是为了解决淘宝网络交易安全所设的一个功能,该功能首先使用“第三方担保交易模式”。

在淘宝网创办之初,团队士气高涨,大家拼劲儿十足,整个网站也很活跃,有很多用户在论坛上发帖,用户咨询业务也很热情,但奇葩的是没有交易,因为淘宝初期的交易方式无非就两种:要么同城交易见面;要么远程交易汇款。在中国人传统的商业思维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在网上交易中,这种传统的交易模式没有先例,淘宝的成长也随之陷入困境。

碰巧的是,淘宝的创始人孙彤宇一次在逛淘宝网论坛时发现,关于支付信任问题,不仅淘宝网团队为此头疼,淘宝社区中的买家和卖家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他就主动发帖和这些用户讨论。一来二去,他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孙彤宇想,既然用户最关心的是钱,那么只要保证资金安全,用户就敢用淘宝网了。因此,如果能在淘宝网推出一种基于担保交易的支付工具,问题就解决了。

在2003-2005年,中国的金融行业还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电子支付牌照也并没有放开,自己建立一个支付系统既面临法律的风险,也面临技术的难题。当时国内的大多银行觉得:每一笔交易才5块钱、10块钱,完成一笔交易赚的钱都不够我们银行的成本。

银行觉得利润很低不值得去做,民企没有支付牌照却面临着法律风险,正在团队犹豫之际,马云对团队说:

想要了解这段经历可以点击链接查看视频:[《马云讲 Honor 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rUlsZweOyP8wRwnaAcu-ww)

2003年10月18日,淘宝网首次推出支付宝服务。

2004年,支付宝从淘宝网分拆独立,逐渐向更多的合作方提供支付服务,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2008年1月1日起更名为“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2017年11月11日凌晨,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刚开场5分22秒,支付峰值达到创纪录的25.6万笔/秒,比去年增长超过1.1倍,数据库处理峰值也创下新纪录,达到4200万次/秒,这个数据全球第一。

2018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根据现场实时数据,双11开场2分05秒破百亿,26分03秒破500亿,1小时47分26秒破千亿。数据显示,2018年双11每秒订单创建峰值达到49.1万笔,其它技术的各种峰值数据也将再次打破全球记录。

目前支付宝已经成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公司。

在国内支付宝是一直引领行业创新之路,从最开始的第三方担保交易模式,到后来的快捷支付,二维码支付、余额宝、VR 支付等诸多全球首创。支付宝已经从最初的支付工具,变成现在的蚂蚁金服。

支付宝在最初期发展的时候很痛苦,因为很多银行都没有对外提供标准的接口,支付宝就开始一家一家的谈,直到最后覆盖了中国绝大多数的银行。支付宝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双十一的推出给支付宝和银行系统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不少银行在双十一的初期因为访问量太大而崩溃。

后期随着双十一的规模不断上涨,支付宝联合各大银行对系统进行升级才保障了后续业务的大规模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支付宝间接的提升了很多银行系统的支撑能力。

3、牌照发放

在中国很多行业发展都会走到前面,等行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政府才会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监管。典型的行业有:第三方支付、P2P互联网金融、线上打车行业等。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好处,第一,在行业发展初期,可以鼓励行业创新,充分发挥市场的能动性;第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也好根据行业特性,制定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政策,监管其实也是为了更好规范市场。

因为本人在互金行业工作过几年,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政府监管真正是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资金安全,特别是泛金融行业。

自2011年到2015年央行一共发放270张第三方支付牌照,且继2015年仅发放2张之后2016年没有再新发牌照,与此同时2016年4月央行下发文件对支付机构分级分类监管,且5年期满之后续展从严。2017年6月29日发放第271张支付牌照。

历年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情况:

首批获取牌照的部分公司:

这27家公司中有现在非常有名的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商务等,也有很多公司渐渐消失人们的视野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可以在一批获取支付牌照的公司,在当时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后期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第三方支付牌照成为了 IT 巨头的标配,往往一个支付牌照在市场上就可以卖到数亿。

2015年8月份,央行注销3张支付牌照,结束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只发不撤”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从第一批续展决定至今,央行共注销了28张支付牌照。

目前市面上剩余243张牌照正常运营,其中113家仅支持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一项业务,且绝大多数还受到地域限制;支持全国范围银行卡收单的仅剩37张,支持移动支付的仅有48家,而同时具备开展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和银行卡收单三项业务的仅有26家。

4、支付牌照

自从2011年5月3号,人行对第三方支付纳入监管之后,央行将支付牌照共分为七种类型:

  • 预付卡受理
  • 预付卡发行
  • 移动电话支付
  • 互联网支付
  • 固定电话支付
  • 银行卡收单
  • 数字电视支付。

其中,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又合称为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和银行卡收单又分为地域性和全国性,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以地方性为主。 据统计,在243家支付机构中,仅有6家具有全国性的”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许可,分别是:资和信电子支付有限公司、开联通支付网络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裕福支付有限公司、易生支付有限公司、海南新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平安付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据零壹财经·零壹智库统计,243家支付机构共拥有535张支付牌照。其中”预付卡发行”150张,”预付卡受理”155张,两者的占比之和超过50%;其次,”互联网支付”牌照共110张,占比21%。 以下为七种支付牌照类型的占比情况:

其中牌照中,我们可以按照最常使用的业务类型分为三类:

网络支付

依托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B2C\C2C)在收付款人直接转移货币资金的行为,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如支付宝、财付通、快钱)

网络支付盈利来源于交易佣金和备付金的存款利息。一方面,通过在线支付,网络支付的服务商主要收取交易佣金,佣金率与收单业务相当。另一方面,利润源于备付金利息收入(当然现在这个收入没有了,我们后面来讲)。

银行卡收单

通过销售点(POS)终端等为银行卡特约商户代收货币资金的行为,为商户提供收单清算服务。 (如支付通、拉卡拉等)

收单企业有合作的收单银行,对于收单银行自己持卡人的交易,收单银行自己处理,其他银行的交易,由合作收单银行转接到银联,银联转接到其他发卡行处理。

预付卡

指由发行机构发行的,可在商业服务业领域使用的债权凭证,具体表现为购物券或消费卡。划分为单用途预付卡和多用途预付卡。单用途预付卡只能在本企业或同一品牌连锁商业使用(如沃尔玛、家乐福卡),多用途预付卡是由第三方发卡机构发行,跨法人使用的预付卡种类(如北京资信商通卡)。盈利来源于一是支付手续费;二是可以实现资金沉淀,赚取其他投资收益;三是隐秘收入,即过期预付卡里的剩余资金。

跨境支付牌照

2013年3月,外汇局曾下发《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指导意见》,决定在上海、北京、重庆、浙江、深圳等地开展试点。允许参加试点的支付机构集中为电子商务客户办理跨境收付汇和结售汇业务。

2013年9月,国家外管局发放了首批17张跨境支付牌照。2014年,第二批共5家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得跨境支付牌照。进入2015年,跨境支付走向了法制化和规范化道路。

2015年底,获得该资格的支付平台数量为27家。随后的2016年,跨境业务试点企业数量维持不变。直至2017年春季,外管局才批准3家参与跨境试点。自此,拥有跨境支付资格的支付平台数量达到30家。

跨境支付包括境外线下消费、跨境转账汇款、跨境网络消费三种途径。而第三方支付中的跨境支付平台也是跨境转账汇款3种主要途径之一,另外2种途径分别为商业银行和专业汇款公司。

下图为拥有牌照的代表性公司

在目前的市场上,网络支付牌照最为值钱,得益于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用场景广泛;银行卡收单牌照主要适用于线下 Pos 机类业务发展,是我国第三方支付最早的商业模式,但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对线下收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全国的收单牌照也非常值钱;预付卡作为特定行业的使用,相对来讲使用场景较少。

作为金融业的基础设施,支付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业内人士向第一消费金融表示,像蚂蚁金服这样的公司的估值,超六成是支付业务贡献,因为处于整个蚂蚁金服生态的核心地位——流量入口。

支付连接资金、人、企业和行业,在这个过程中经用户授权收集的数据可以让支付企业“立足支付,深耕行业”。一些具备多张支付牌照,或者牌照具有较多支付业务资质的机构,有非常好的前景。

5、第三方支付参与者

第三方支付做为支付的中介,下游连接客户和商户,上游连接银/网联和发卡行。第三方支付内部有三个关键的团队,运营负责服务代理商、商户接入;风控负责审核商户资质,风险交易、防控反洗钱、盗卡等情况发生;结算团队负责给代理商分润、商户资金结算等。

客户,作为普通的购物者,我们都充当着客户的角色,在线上购物时在商户提供的平台中使用第三方支付进行付款购物;在线下商场、商超、商店等购物时使用 Pos 机、智能 Pos 等设备刷卡交易。

商户,商户可以分为大商户或者小商户,小商户一般为小商代、小超市的业主或者稍微大一点可以是连锁饭店、连锁企业等,这类的商户一般都是通过代理商来接入到第三方支付的系统中;大型商户,比如滴滴、美团这类大型平台都是第三方支付争夺对象,一般都有对应的优惠政策,由第三方支付和大型商户直接签约。

代理商,代理商一般多存在于线下收单业务中,大型代理商一般都自己的 Pos 设备,营销运营团队,第三方支付公司和代理商合作,代理商发展商户,当发展的商户产生交易时,在收取商户的手续费中拿出一部分来分给代理商,行业内成为分润。

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支付通道,帮助商户对客户进行收款,中间赚取交易手续费。

卡组织,卡组织全称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又称信用卡组织/银行卡组织),由成员组成的国际性或区域性支付卡组织,授权成员发卡,受理商户的卡交易,拥有并经营自己的国际区域处理网络。

银行卡组织本身并不发卡,而是由加入银行卡组织的金融类机构会员(主要是银行)来发行各种卡片,并且会提示其会员机构们开发新的支付产品和技术。持卡人的相关关系也有各金融机构自己负责管理。

卡组织负责建设和运营全球或区域统一的支付卡信息交换网络,负责支付卡交易的信息转换和资金清算,制定并推行支付卡跨行交易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

用大白话讲就是,联合各大银行创办这样一个组织,组织内的成员银行,都必须按照我的交易标准、支付协议来开发接口,这样各大银行相互交易时就可以通过一个标准的平台来负责支付、结算、清算。

卡组织的成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能够让全球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为先进便利化,使得世界能够融合在一起。在国外进行旅游的人只要通过使用国际卡组织所签发的信用卡就能够进行透支消费,让他们不必在担心不同币种不同银行支付的问题。

世界上有六大银行卡组织,其中最大的就是 VISA 和万事达,也包含中国的银联。

发卡方,主要职能是向持卡人发行各种银行卡,并通过提供各类相关的银行卡服务收取一定费用。通过发行银行卡,发卡机构获得持卡人支付的信用卡年费、透支利息、持卡人享受各种服务支付的手续费、商户回佣分成等。

发卡方一般就是各大银行,发型的贷记卡和借记卡,不管我们使用哪个银行的银行卡,在进行支付交易的时候,发卡方都会从中收取一笔手续费。

大家注意,在这参与的六个角色中,只有一个角色需要付出手续费就是商户;客户按照正常的商品价格去付费,并没有多支付其它余额;代理商、第三方支付、卡组织和发卡行都是需要从交易中收取手续费。

那么商户为什么愿意多付出这笔交易呢?原因是它不得不这样,当大部分销售者都习惯无现金支付时,如果商户不提供无现金支付途就有可能会损失这笔交易,特别是线上交易时,他没有选择。这就是商户成为唯一被薅羊毛的角色,但其实真正的羊毛还是消费者,商户在获取的收益中肯定包含了此费用。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收单行业7:2:1分成模式,现在一般的商户收付费都在千6左右,那就意味着每交易1000元钱,商户需要付出6元左右的手续费。那么这笔收付费如何分配呢?

手续费常规按721进行分,7为发卡行,2为收单行,1为银联,也就是发卡行收取手续费的70%、第三方支付收取手续费的20%,银联收取手续费的10%。但一般第三方支付大多都依赖于代理商来发展商户,因此第三方支付的收取的20%还需要给代理商分成。

现在线下收单业务已经是一片红海,如果仅仅依靠交易的手续费来盈利,面对现在移动支付的大冲击,以后越来越难以为继。

6、第三方支付行业监管

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按照“属地原则”进行监管。以《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为政策核心,人民银行为主导,行业自律管理、商业银行监督为辅。由于第三方支付的迅猛发展,从2014年开始,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规范,如2015年12月出台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明确了第三方支付行业只能是中国支付体系的补充,作为非银支付机构,小额、便捷是其本质,需要做好客户信息安全、资金安全,以及风险防范。2016年开始的互联网金融整治,包含了第三方支付行业,央行出台了《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

从支付牌照的收紧,到96费改执行,再到二维码支付的开闸放水,监管部门出台的政策都是针对此前行业乱象的整顿,极大地促进了行业的良性发展。

备付金管理

我国相关监管制度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只能在一家银行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且其分支机构不得另外开设备付金账户。禁止第三方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并要求其按照备付金专用账户的利息总额计提风险准备金。

为什么央行要建立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存管制度呢?主要是保障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一方面保障客户资金安全,防止备付金被支付机构用于违规用途,比如被第三方支付机构擅自挪用、占用、借用客户备付金等;另一方面保证资金流动性的需求,防止支付机构因第三方支付 所产生的沉淀资金的 流动性风险。

统一清算

此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绕开银联,与多个银行建立合作关系,逐步具备了跨行清算的功能,这加大了央行掌握资金流动性的难度,这一模式也成为洗钱、套现获利、诈骗盗取资金的温床,造成了支付和金融市场混乱。自2017开始,监管文件频发,“断直连”已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

直连:指第三方支付直接与商业银行做对接,如果是本行交易直接完成,如果是跨行交易由商业银行在上送到银联进行交易。

间连:指第三方支付与银联系统相连接,当发生POS消费时,此交易信息先送至银联主机系统,由银联系统自动判断后直接送相关的发卡银行,然后信息再沿路返回。

创新业务

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二维码支付、聚合支付这些新型支付方式的出现,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隐藏着风险。2017年监管密集出台有关聚合支付、二维码的法律法规,引导行业的合理发展,防范创新业务带来的风险。

在所有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第三方支付是监管最早落地,牌照和管理体系最为健全的一个大分支。 2018年业内监管进一步趋严,在支付行业内监管目的更加明确,即:让更多的创新发生在走正道、合规且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中。进而形成一种良币驱逐劣币的态势。

监管意图对第三方支付可能产生的影响

行业洗牌

已掌握市场优势资源的企业将在未来继续掌握更多资源,第三方支付将产生3-5家巨头企业引领市场,与其他体量较小的支付机构拉开差距,它们在支付链条上的强强联合又使得强者愈强,而体量较小的支付机构可能会专注于某一特定客户群体、特定行业的支付需求。

创新方式

未来在支付业务自身的创新层面上,将更加集中在已有支付方式的效能提高领域,集中到现有支付形式的开级上绕过各类监管红线,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创新将会受到一定抑制。

企业服务

无论是聚合支付公司还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将更加重视对企业客户的服务,将自身系统能力向外输出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尤其在监管强化支付牌照功能性的基础上,聚合支付公司将更加积极的向企业服务平台转型。

7、第三方支付的盈利模式

第三方支付参与者的盈利模式

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赚取不同利润,第三方支付企业目前主要的盈利方式:电商平台支付解决方案;电商交易商户交易佣金;沉淀资金利息收入等。银行的核心业务是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支付清算和电子银行业务只是银行中间业务中的一小部分,该类业务占银行业务收入的占比非常小。

银联:核心商业模式有银行卡收单跨行交易手续费分润;ATM 跨行取款收费;非金融机构支付清算;银行卡发行品牌服务(类似冠名)。

商业银行:银行卡交易发卡行手续费分润;银行卡交易收单行手续费分润;电子银行转账等手续费;快捷支付手续费分润支付。

第三方支付企业:电商交易商户交易佣金;电商平台支付解决方案;沉淀资金利息收入等。

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盈利模式

支付清算是第三方支付的主要业务,是帮助实现资金转移支付的工具。银行对电子银行等业务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由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而产生的存量客户;电子支付作为第三方支付的根基,其要做到以支付产品去吸引用户,留住用户,所以在支付产品的开发、流程的优化的迫切性要远高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类业务在银行电子支付业务之先,银行并非一定要通过支付数据的开发拓展新的业务模式,其对数据资源的重视和利用程度不如第三方支付。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其盈利模式如下图所示:

2017年1月13日,央行下发通知,要求集中存管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以后支付机构不能自由支配客户的备付金了,支付机构靠将备付金拿来投资获取收入的“吃利差”模式面临终结。

面对盈利难的现状,银行卡收单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选择另外一个途径来盈利,那就是跳码,这个码是什么码呢?就是 MCC。

MCC 又称商户类别码,它由四位数字构成。由收单机构为特约商户设置,用语表明银联卡交易环境、所在商户的主营业务范围和行业归属、判断境内跨行交易商户结算手续费标准的主要依据。

MCC 由银联和发改委参照 ISO 国际标准《金融零售业商户类别码》发布, MCC 大类区别定价的状况一直未变,不同行业的刷卡费率从0.38%到1.25%不等,甚至还存在零费率的公益慈善类和执行封顶费率的房车批发类,行业价差相当可观。

根据 MCC 指定相关费率,餐饮娱乐类是1.25%,一般类是0.78%,民生类是0.38%,最低的0.38%和最高的1.25%费率相差好几倍,有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了赚取更加高额的收付费,就将餐饮类的交易上送到民生类,行业内俗称跳码,通过跳码第三方支付公司可以收取更多的手续费。

但跳码是银联禁止的,如果被监管方查到大规模的跳码交易,会对第三方支付进行处罚,严重者甚至会吊销第三方支付牌照,因此利润和风险共存。

这些年银/网连在推费率统一,如果真正实施了费率统一,依靠银行卡收单的第三方支付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8、第三方支付发展概况

此段摘录于: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08/548783.html

国外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概况

1996 年,全球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美国诞生,随后逐渐涌现出 Amazon Payments、 Yahoo!PayDirect、 PayPal 等一批第三方支付公司,其中以 PayPal 最为突出,其发展历程基本代表了北美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缩影。

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完善的信用卡保障机制、金融支付系统、发达的物流体系极大促进了 B2B、 B2C、 C2C 等网上交易模式的发展。

21 世纪以来,美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第三方支付的兴起,比如知名的 eBay、 Amazon、谷歌等电子商务交易商,相应地也促进了 PayPal、Amazon Payment、 Google Checkout 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繁荣发展。

总体而言,国外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两个阶段:一是依托个人电子商务市场(C to C 市场)起源、壮大和成熟;二是向外部专业化、垂直化电子商务网站(B to C 市场)深入拓展。

国内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概况

阶段一:网银发展促进行业生长(2005 年以前)

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建成全国电子联行系统,至此,中国的支付体系才初步形成。支付服务出现的契机是工具的普及、 需求增长与银行落后的系统建设能力之间的矛盾。 2002 年之前,各大商业银行尚处于网银业务的发展完善期,向商家提供的支付接口没有统一的标准, 给商家和消费者造成诸多不便。

2002 年,中国银联的成立解决了多银行接口承接的问题。通过银行共同分担成本的方式,地方银联向商家提供多银行卡在线支付统一接口,使异地跨行网上支付成为可能;而金融网络与互联网的接口承接, 则由从电子商务发展而来的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承担。

该阶段,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为支付网关模式,即具有较强银行接口专业技术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作为中介方,分别连接银行和商家,从而帮助消费者和商家在网络交易支付过程中跳转到各家银行的网银界面进行支付操作。支付网关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自身附加值和增值空间均较小,收入主要来自银行端手续费的二次分润。

基于这项制约,第三方机构一方面不断发展壮大,以期获得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不断寻求业务创新,以期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竞争优势。至此,银行卡支付与互联网支付的商业合作模式初步形成。

阶段二:互联网浪潮推动爆炸式增长(2005-2012 年)

2005 年被称为以互联网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概念提出的一年,在这一年,第三方支付公司在专业化程度、市场规模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

这一阶段,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提供基础支付服务的同时,开始向用户提供各种类型的增值服务,例如缴费、转账、还款、授信等,第三方支付的概念逐渐被大众所认同。 2008—2010 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异军突起,交易规模连续三年持续增长;其中,互联网支付的发展尤其迅猛。

2011 年,以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及其后非金融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颁发为标志,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外延有了进一步延伸,即扩展为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的非金融机构,包括银联商务在内的 27 家企业获得了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首批支付牌照。

至此,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标志着第三方支付行业合法地位的确立,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涵义边界被正式定义,各子行业采用牌照监管,行业进入有序发展阶段。

阶段三:移动互联网浪潮酝酿重大变革(2012-2020 年)

2012 年是移动支付突破元年,基于智能手机的 SNS(社会性网络服务)、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等应用都取得了较大突破,以智能终端和移动网络为依托的第三代支付风起云涌。同时,第三方支付与保险、信贷、证券等金融业务的新一轮互相渗透和融合正步入快车道,中国第三方支付将进入一个新技术、新金融、新体系、新格局不断涌现的重大变革阶段,并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9、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加快增长,从2013年起,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平均以50%的年均增速增长。2017年,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总交易规模达100万亿元。保守估计,2018年,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超过150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兼并重组浪潮

鉴于最近几年来央行发放牌照的速度明显放缓,并于《2015 年支付结算工作要点》中明确“鼓励现有机构并购重组”,针对存量支付牌照企业的收购将趋于活跃。

此外,基于业务类型扩展的需要或者规模化发展的需要,未来大型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可能会对规模较小的支付企业进行收购。同时, 由于支付行业链条较长,除了获得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兼并重组无牌企业外, 还可能出现软硬件生产领域厂商、电子商务企业等以并购已获牌照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方式进入市场。

2011年,央行发放首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自此获得合法地位。从2016年8月起,在四次续牌中,不断有支付牌照被注销。截止2017年12月31日,271张支付牌照下降至243张。早在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续期遭遇延期后,央行明确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

随着监管收紧,从资本市场的定价来看,牌照价值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10月,全国共发生约百起收购或拟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案例,互联网支付牌照的市场价格约为4-5亿元;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两项经营业务牌照超过6亿元;拥有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三项业务资质的牌照价格最高,目前交易价格普遍超过10亿元。

支付创新加速从产品端向应用端演进

依托大数据在对客户行为进行精准分析的基础上, 线上服务加速向各类生活服务渗透, O2O 正在成为支付行业向生活场景渗透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随着O2O 模式的发展,更多的生活场景将被纳入支付范畴,促进消费者支付行为习惯的改变。随着支付平台的发展及生态体系的建立,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将主动融入支付平台的生态圈,相互促进与融合,实现“支付+商业”模式的协同发展。②新型支付习惯成为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是未来行业创新和爆发性增长的重要领域

传统的线下支付竞争已处于白热化状态,上升空间不如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断优越,支付场景的不断丰富,以及金融创新的活跃,网上支付业务取得快速增长,第三方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也取得了较快增长。 2016 年国内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 54.25 万亿元,同比增速达到 124.27%。

2013-2020年中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交易规模

近年来,移动支付市场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因素:

  • A、智能手机作为移动支付的终端载体,其保有量近年来迅速增加,保证了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众多移动端应用的快速发展;

  • B、移动支付技术如 NFC 支付、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生物识别技术等相关创新技术不断涌现,用户使用体验和支付安全性均得到显著提高;

  • C、“线下消费+线上支付”的 O2O 模式在使用习惯上日益被广大用户接受,促使移动支付机构加强与线下企业的密切合作,并通过推出各种电子券等优惠活动来吸引线下消费者不断使用移动支付。

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近年呈现爆发性增长,在第三方支付整体行业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16年,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所占比例上升至54.8%;据新一期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713458.6亿元人民币,而第三方支付互联网支付在2017年前三季度交易规模达178429.3亿元人民币,为移动支付的四分之一。据测算,2017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比例将进一步上升,有望超过整个行业的60%。

2013-2017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结构

截至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额已经是美国的11倍。各国愈加重视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在海外的影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也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移动支付领导者。随着我国跨境电商、政策等因素为第三方移动支付跨境增长提供动力,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在海外发展潜力巨大。

跨境支付将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新的蓝海

跨境支付,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之间因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及其他方面所发生的债权债务需借助一定结算工具和支付系统实现资金跨国和跨地区的行为。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即支付机构通过银行为电子商务交易双方提供跨境互联网支付所涉的外汇资金集中收付及相关结售汇服务。

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中国民众对跨境电商、出境旅游、留学等跨境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政府相关部门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放宽了监管要求,将跨境外汇支付试点业务拓展到全国,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创造了便利条件,跨境支付业务已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新的增长点。

在海外市场的开发中,从中国出境用户切入的方式为第三移动支付平台谋得了大幅度的进展。据统计,2017年国庆期间,使用支付宝在境外消费的笔数为2016年同期8倍多,人均消费金额提升近50%。境外消费主力军90后用户人均消费金额达到了1301元;00后人均消费达到532元。

2017年支付宝跨境支付业务增长情况(单位:%)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统计数据显示, 2015 年,国内支付机构跨境互联网支付交易笔数为 4.10 亿笔,金额为 1,453.74 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 687.14%和460.01%。

少数企业占据行业绝对优势

目前,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呈现双寡头垄断格局,其他支付机构的集中度在不断提升。目前,在移动支付领域中,支付宝和财付通(微信支付、QQ钱包)占据绝对优势。据调查,2017年第3季度,移动支付市场中,市场份额前列包括支付宝、腾讯金融、壹钱包、连连支付、联动优势、易宝、快钱、百度钱包。其中支付宝占比53.73%,腾讯金融占比39.33%,合计超过90%的市场份额。可见,第三方支付行业集中度极高,目前是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天下。

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市场格局(单位:%)

10、第三方支付并购

2016年8月12日,央行给首批支付牌照续展时宣称”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这标志着第三方支付牌照进入存量整合时代。

支付做商业的基础环节,是每个商业模式都不可绕开的关键环节,另外支付数据也会展示公司内部的经营情况,作为互联网公司巨头肯定不愿意将这些信息展示给第三方,于是收购牌照成了现在唯一的选择。

近年来已经年发生多起第三方支付牌照收购事件,其中不乏互联网公司。在第三方支付牌照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收购价格也是持续上涨。

从牌照交易案例看,一张经营范围为互联网支付牌照的市场价格约5亿元,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两项经营业务牌照超过6亿元,拥有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三项业务牌照价值超过10亿元。

收购案例中,布局牌照者,既有唯品会、昆百大A、万达集团、美团点评、京东等电商、O2O平台,也有新华金控、键桥通讯、民生金科、东方财富、高鸿股份、九鼎投资等金融行业深耕者,还有恒大、美的、小米、滴滴等其他行业巨头。

26家拥有“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业务的牌照最具“含金量”,美团点评全资收购钱袋宝,耗资超10亿元;2014年,万达集团斥资3.15亿美元获得快钱的68.7%股权。

互联网支付牌照、手机支付牌照是稀缺资源

其中,只有26家公司同时具备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和移动/固定电话的支付资质,意味着这些公司可以拓展POS收单、PC端支付和手机支付业务,自然被有心布局独立支付系统的行业巨头相中,成了“抢手货”。

牌照业务功能分布,重叠拥有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和移动/固定电话的支付资质只有26家

备注:62__家银行卡收单业务牌照公司,业务含全国和部分地区。拥有互联网支付和移动/__固定电话支付资质的牌照公司有__18__家;拥有互联网支付和银行卡收单业务的牌照公司有__22__家。

互联网公司TOP20中,11家已斩获、5家拟收购

互联网公司对于支付牌照的热情只增不减,单从数量上,前20家互联网公司中,获得支付牌照的公司已经占到半壁江山,而剩余9家互联网公司中,除网宿(互联网业务平台服务提供商)、三七互娱(游戏运营商)、新华网(新华社主办的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对支付牌照不感冒以外,剩下6家公司中有5家曾均表示非常希望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以完善互联网金融业务布局。他们或积极准备材料申请,或正在寻求合适收购对象。

第三方支付并购中最贵的一次收购是联动优势,联动优势以30.39亿元的市价,被上市公司海立美达以增发方式全资收购。联动优势是全国仅有的26家同时具备“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三张业务牌照的公司之一。

这些互联网头部公司依靠掌控的高频场景,能迅速发展商户。“只有依托于用户流量的供给和巨大的交易量,才能迅速积攒支付用户”,而自有的独立支付系统,能够减少对支付宝/微信支付单一渠道的依赖,掌握核心经营数据。

下一步,比支付更大的金融市场是理财和融资,以支付积累的用户信息和交易数据为基础,能够向个人征信、消费信贷、理财产品销售、小微企业贷等互联网金融领域延伸。

相比传统行业巨头,大型互联网综合平台、电商公司等,拥有巨大流量和场景优势以及互联网基因,获取资质牌照布局金融,是不二之选。

互联网巨头为什么买买买?就像中金公司研究人员总结:主营业务向互联网金融延伸,支付导流向其它金融业态。

结语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金融创新,包括支付宝、财付通、拉卡拉、快钱在内的诸多第三方支付已成为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三方支付在这短短的几年间,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余额宝,微信红包,收款码等支付方式一次次地刷新着人们的眼球。网银支付、移动支付、数字电视支付、固话支付、ATM支付、NFC近场支付、扫码支付、点卡支付、预付卡支付以及城市支付服务。各种支付产品满足了日常生活所需。

在过去,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是中国“旧金融”的代表,长期以来一直凭借准入门槛占据金融业的半壁江山,但总体上服务人群主要为中高净值人群。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将互联网与银行链接起来,加速了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同时沉淀的大量用户数据构建了数字普惠金融最重要的风控体系。基于数据和征信,才出现以P2P、消费金融为代表的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中国“新金融”的代表,它们能够更直接触达普通大众。

同时,作为商业活动的最后闭环,第三方支付正在演变成商业的基础设施,只有掌握了支付流才能说掌握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才能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应用衍生出相关的增值服务。因此,越来越多的巨头们将支付纳入商业生态之中,和电商、线下商业、物流、云服务等方面一起构成一个没有天花板的生态网络。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第三方支付未来的发展空间都是巨大的,在C端支付双寡头格局已定的当下,谁能领跑充满竞争的B端支付更值得我们的期待。

了解更多第三方支付信息可查看《宜人智库:2017-2018年中国支付行业研究报告》

公号内回复关键词【支付报告】即可获取!

参考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一个有故事的程序员

(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纯洁的微笑-ityouknow

点击了解 :Java 技术人的网站

Show Disqus Comments

Post Directory

扫码关注公众号:纯洁的微笑
发送 290992
即可立即永久解锁本站全部文章